专家忠告淋巴肿大不只是炎症 http://www.fshyo.com/hbzz/11773.html从华西都市报此前报道的多个姓氏起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,在古代,小国被大国灭掉后,小国后人以故国(地)为姓的情况较为普遍,谢姓也不例外。春秋时期,南方强大起来的楚国,以灭亡小国为乐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姓氏制造者”。楚国灭掉南申国后,谢姓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向四方散居迁徙。
早在战国末年,就有一支谢姓沿着长江而上,进入当时的四川涪陵,成为豪门大姓。当代四川谢姓人中,有众多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后代,他们的先祖和广东、湖南、江西等地的谢姓,有着很深的渊源。春秋战国时期一支谢姓迁到四川与巴人杂居。
周宣王把申伯公子诚分封到谢邑,建立伯爵国南申国,谢人就成了南申国的臣民。有一批不愿做南申国附庸的谢人离开谢邑,迂往东方、南方。
南申国灭亡后,末代申伯谢预的儿子谢昌俊归顺楚国,被封为大司马,但南申国的臣民们却没有这么幸运。楚国灭掉南申国后,南申国遗民除一部分老弱病残留在原地外,大部分人被当作战俘迁到淮河中下游。他们中属于申伯后裔的,大多改姓谢以纪念故国,而谢人仍以谢为姓。这样一来,谢姓人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。
多年后,楚国与吴国争夺淮河流域。楚灵王担心住在那里的南申国遗民与吴国联手发动叛乱,就把他们与许、胡、沈、道、房等国的遗民一起,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,楚国国都附近居住。从此,谢姓人就以此为中心,开始在南方各地迁徙。
早在南申国被灭亡后,有一支谢姓人就逃难到阳夏(今河南太康),还有一部分人向北逃到*河下游。春秋后期,鲁国有成大夫谢息,说明此前已有谢姓迁入山东。
战国前期,楚简王在今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镇设立兰陵县,任命谢珽为兰陵县首任令尹。谢珽的后裔,后来迁往四川、山西、湖南、浙江等地。
战国时期,迁到荆山后的一些谢姓人向南迁到潇水流域,在那里定居下来。
战国末年,一支谢姓人溯长江三峡西上,迁至当时的四川涪陵,与当地的巴人杂居。秦汉时期涪陵谢姓两次迁徙被一分为三
时间到了汉代。住在潇水流域的谢姓人已经发展壮大,势力不小,引起朝廷的重视。朝廷在那里设立了谢沐县(今属湖南江永),谢沐县一直延续到隋代。
迁徙到涪陵的谢姓人也有了长足发展。西汉末年,战乱连绵,牂牁郡(今贵州凯里西北)功曹谢暹,与郡中大姓龙、傅、尹、董等拥郡自保。后来听说刘秀当了皇帝,就派人去奉贡。刘秀很高兴,赐谢暹“义郎”称号。此后,谢姓世代承袭,发展为当地的大姓。
涪陵谢姓人居住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,他们成了民族融合的先行者。东汉初年,涪陵谢姓中的一支,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、越人、僚人杂居通婚,成为部落首领,后来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、南、西三谢蛮。另一支涪陵谢姓,与巴人中的一支、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,也当了首领。
东汉末年,涪陵谢姓中有个叫谢本的人,向朝廷上奏,请求以丹兴(今重庆黔江)、汉葭(今重庆彭水县东)设涪陵郡,得到批准。由此可见,这个谢本在当地应该是有相当的势力。
蜀汉后主刘禅主*时期的延熙13年(年),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,被车骑将*邓芝平息。作为涪陵大姓之一的谢姓,估计暗中为徐巨作乱助了力,因此受到牵连,被邓芝北迁到蜀地(今成都一带)。
这些谢姓人在蜀汉*权中,担任猎射官或助郡*,后来又被称为弩士。蜀汉亡国后,他们中的一些人又被北迁冯翊莲勺(今陕西渭南东北)。这些被两次迁移的涪陵谢姓,人数在千户以上,数量不小。
因为两次迁徙,涪陵谢姓被一分为三:涪陵、蜀地和冯翊。邓芝当时没有把涪陵谢姓全部迁走,留下来的谢姓人,后来又有一部分向南迁到南中地区(范围大致为今云南、贵州和四川西南部)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说,永昌郡(今以云南保山为中心,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地区)有陈、赵、谢、杨四姓,都是大姓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涪陵谢姓受到优待成世袭首领。
秦汉时期,中原的谢姓比较沉寂,似乎在积聚能量。三国时期,原住在潇水的谢夷吾在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一带发迹,他的后裔有女子嫁给东吴的国君孙权,谢姓家族变成了皇亲国戚。
此后不久,魏齐王曹芳时期,谢姓开始在官场上崭露头角,出了一个当典农中郎将的谢缵。典农中郎将负责掌管农业、民*、田租,官阶与太守相同,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。
可别小看了谢缵,虽然他当的官不大,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出息,但他的后代可就不得了了。他的儿子叫谢衡,在西晋*权中担任国子祭酒、太子少傅等。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,中原士民大举南迁,谢衡也带领族人南迁到始宁(浙江上虞)的东山。东山,是不是感觉有点耳熟了?别急,请继续往下看。
谢衡有两个儿子:谢鲲、谢裒。谢鲲当过东晋的豫章太守,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市长;谢裒当过吏部尚书,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,权力不小。尽管如此,他们还是不够显赫。
直到谢裒的儿子谢安出仕,谢姓家族才真正显赫起来,成为东晋的“国柱大姓”,位列四海大姓“崔卢王谢”之列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《乌衣巷》中写道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就是感叹当年王、谢家族曾经辉煌一时。
谢姓家族在当时究竟有多辉煌呢?其他不用多说,只说一点:东晋被灭亡后,凭借着郡望名威,谢姓家族还把持了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*权近年之久!
此外,西晋末年,巴人李特在成都建立成汉*权。宁州刺史王逊奏请朝廷,想把牂牁郡太守谢恕调任涪陵太守,以此抵抗李特,但最终没有实现。谢恕是牂牁当地人,对东晋王朝忠心耿耿,弄死不愿向成汉*权投降,成汉*权也拿他没办法。
成汉灭亡后,东晋王朝对牂牁实行羁縻*策,相当于承认了谢恕对牂牁的世袭特权。羁縻*策,就是王朝承认少数民族地区的酋长、首领的统治地位,任用该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,除在*治上隶属于王朝、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,其余一切事务均由该民族的首领自理。
谢恕后来分封子弟到牂牁郡内各地出任长官,允许他们世代相继,使谢姓势力在牂牁郡得到大力发展。为便于区分,住在郡南庄州(今贵州贵阳南青岩附近)的称为南谢,住在郡东应州(今贵州三都东)的称为东谢,住在郡西琰州(今贵州镇宁南)的称为西谢。后来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,把他们称作南谢蛮、东谢蛮和西谢蛮。唐宋时期谢姓名人济济一堂不少是川人
唐朝贞观3年(年),东谢蛮首领谢元深、南谢蛮首领谢强进京见唐太宗。唐太宗任命谢元深为应州刺史,谢强为庄州刺史。此后,唐王朝还对谢蛮人进行了多次任命,如贞元年间,任命谢讪为邛州(今邛崃)刺史等。
总章2年(年),福建和广东一带发动叛乱。唐高宗派河南人陈*任岭南行*总管,率兵人,名战将,入闽平乱。后又派陈*的两个哥哥率领一批*校前往增援,陈*母亲魏氏带着陈*的儿子陈元光随*前往。9年后,局势被平定。随陈氏家族平叛的中原将士,共有64姓多人,后来几乎全部在福建漳州安家落户,其中就有谢姓人。由此开始了谢姓入闽的记录。
唐朝末年,为逃避战乱,中原人大举南迁,谢姓也随之迁入南方。谢姓人经过多次迁徙、繁衍,到宋朝,已遍布南方各省,其中包括四川。
宋朝“靖康之变”前后,中原人又有一次大规模的南迁,其中有不少谢姓人。史书记载的是谢克家。谢克家是河南上蔡人,随宋王室渡江后,寓居在杭州,宋高宗时官至参知*事,相当于是副宰相职位。
与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有所不同的是,两宋时期的谢姓,获得了空前发展,特别是在南宋时期。当时谢姓的知名人物,见于正史的就有数十人。他们在血缘上大多是谢夷吾、谢缵的后代,其中有资中、金堂、资阳、遂宁等地的多名川籍谢姓人。
据有关资料显示,宋朝时期的谢姓大约有40万人,排在第39位。主要集中在四川、浙江、河南、福建等地。元明清时期四川谢姓迁往湖广又回迁四川
元朝时期,谢姓的发展再次沉寂,见于史书上的谢姓名人寥寥无几。
明朝时期,谢姓大约有79万人,跃居为第21大姓。四川地区的谢姓人,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。明末,谢姓人随郑成功进入台湾。同时,也有谢姓人外迁到吕宋(菲律宾)等东南亚各地。
清初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开始后,此前从四川迁入湖广地区的谢姓人,又开始大量回迁四川。住在湖南新陵的谢国训,在康熙年间迁居到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,后来这一支谢姓人又迁到合川东里二甲石龙场、广安、龙洞沟等地,形成一支较大的支派。
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,是申伯58世孙谢伯琳的后裔。南宋宋理宗以前,住在江西高安。后经湖北麻城,迁居到成都石磨子街,又迁徙到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(今通江瓦室镇)。这支谢姓后来有族人迁居到合川、遂宁、平昌,以及北京、安徽、台湾等地。
双流一支谢姓人原籍广东连平,年由谢子越率领人川,最初住在简阳西乡坝,后来迁到双流华阳老窑沟,如今已传了10多代。
荣县的一支谢姓人,始祖是元末的谢隆福,最初住在福建、浙江一带,后来由谢隆福后裔谢余盛带领,迁居到江西瑞金鸡公寨。清朝初年,由谢永昌带领,迁居荣县。如今,这支谢姓人已传了10多代人,遍布荣县各地。
按上面操作置顶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