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会有朋友会问我,中药该如何煎煮?各个药包的放置顺序?要加多少水?煎煮多久?先煎、后下是神马意思?等等各种有关中药煎煮方面的问题。。。大家都知道,中药的煎煮方法,直接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,故刘医生认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跟小伙伴们好好聊一聊。
第一部分中药的煎煮顺序及要点
第二部分中药煎煮知识的延伸阅读
可能这时候会有小伙伴要说了,我在刘医生这里拿了药,看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药包有点懵,我只关心怎么煎煮搞掂它们,其他的我不care.那恭喜您,您只需要看第一部分,分割线以下您可以直接略过即可,是不是很贴心啊?好了(敲黑板),开始讲课!
第一部分中药的煎煮顺序及要点(直接上干货)
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“朋友”,一般分为一大五小:
A普通煎煮的药(大部队)
除了A-大部队外,还有几个小兄弟:
B-先煮C-包煎D-后下E-另煎F-冲服
煎药方法如下:
1、(无先煮可省略此步)将B-先煮放入药壶,加水煎煮30-45分钟。
2、将A-大部队和C-包煎放入药壶,加水,水面超过药3cm。(可先将大部队冷水浸泡1小时)
3、大火煮开后,换小火煮30分钟。
4、(无后下可省略此步)放入D-后下。
5、再煮15分钟,OK!(加第3步的30分钟总共是45分钟)
6、(无另煎可省略此步)将E-另煎用另外的锅煎煮20分钟,与第5步煮好的药兑在一起。
7、(无冲服可省略此步)将F-冲服直接放入第6步中煮好的药中冲服。
如时间充裕,尽量再加水返煲一次(约30-40分钟为宜),然后将两次煲出的药兑在一起,分2-3次服用。
好了,经过一番讲解,各位小伙伴是不是对中药的煎煮有了了解呢?如果您只是煲药的话,上述第一部分已经足够用了,以下为涨姿势时间。
密封线以内不要答题
第二部分中药煎煮知识的延伸阅读
1容器篇
首选:砂锅、瓦罐
这是因为砂锅、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,不会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,且受热均匀、传热缓慢,煎药时水分不易蒸发,这也是砂锅、瓦罐自古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。
▼
次选:不锈钢、搪瓷、玻璃器皿
不锈钢锅传热太快,煎药时要经常搅拌,否则中药易粘附在锅壁,稍不注意就会煎糊。
▼
绝对不能用:铁锅、铜锅
这是因为铁和铜很活泼,很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,影响中药的成分和药效,严重时还会产生*副作用!
2温度篇
煎药温度的高低,中医称之为“火候”,有“文火”和“武火”之分。
所谓文火,即弱火,温度升高慢,水分蒸发慢。所谓武火,即强火,温度上升很快,水分蒸发也快。
煎药时,一般在汤药煮沸之前用武火,煮沸之后换文火,保持汤药微微沸腾,可以减慢水分蒸发,又能保持高温,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但是有时应视药物性质而定,如解表药,清凉药,气薄的药物,宜武火急煎,以免药性挥发;如原味滋补药或有*药物宜文火久煎,以增强药力或降低*副作用。每剂煎药液大约毫升,一天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
3次数篇
多年来的煎药实践证明,多次煎煮比一次煎煮的效果要好
有研究表明,汤药煎煮两次就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-90%,已足够发挥其药效了!尽管再多次煮,还能更多得煎出有效成分,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讲,刘医生还是鼓励您煎两次为宜,即煲完一次后,再返煲一次。
4时间篇
中药的煎煮时间,主要是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,即药物的情况而定。
一般以第一煎45分钟左右,第二煎35分钟左右。
5特殊药的煎煮
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要求,有些特殊的中药要特殊的煎煮方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。
先煎药:包括质地坚硬、有效不易煎出的矿物类、贝壳类药物,如生石膏、牡蛎等,还包括一些*性药物如附子等,久煎以去*。
后下药:一般是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者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如大*等药物,需要在药物煎好之前10-15分钟再投入药煲当中。
另煎药:一般是一些贵重药物,其有效成分易被其他中药的药渣所吸附,故需要单独另外煎煮取汁服用,如:人参、红参等。
冲服药:一般为一些无需煎服的贵重药物,直接打粉冲服即可,如:鹿角胶、三七粉等。
包煎药:一般是一些易使中药变得浓稠、粘锅的中药,故装入包煎袋隔袋煎煮,如:五灵脂、车前子等。
上述几个有特殊煎煮要求的中药,即第一部分里的几位“小兄弟”,您还记得他们吗?
但是药物的煎煮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,不同的配药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煎煮方法,具体用什么样的煎煮方法,一定要遵从医嘱。
好了,讲了这么多,您是不是对中药煎煮有了更深的认识了呢?
如果您想咨询刘孟薇医生,